私房创作,我觉得不是向外传达讯息,而是在乎自己喜不喜欢、满不满意。在创作中去表达,去感受,去享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当然我也希望别人看到我的作品时,能感受到美或是内心的契合。
成熟的摄影师多半会在创作之前全面考虑细节,并亲自参与布置,其中就包含预先构想画面。有时我会或粗略或细致地写一份脚本,以求达到拍摄的完整性。
但很多创作也是即兴的。比如,有时刚走进房间,就被窗外透入的阳光吸引了,柔和氤氲的光线,微风里摇曳的枝桠,都会提醒我,必须要拍照。有时随着室内光线逐渐变暗,待我摆好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室内已经暗了,就不妨拍组暗调的照片吧。
记得在《人像摄影》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摄影师Vivienne Mok的作品时,她那充满纤柔诗意和一尘不染的美丽的影像,着实令我怦然和赞叹。
还有捷克摄影师扬·索德克的作品,他起初用不是很专业的相机在自己的简易造景中去表现人物的情绪和生活中的故事,因此他的影像很富有戏剧性。他的照片像浓郁的油画画作,也像梦的斑驳幻象。
以及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尽管他和他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但他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精妙的用光、绝佳的构图,尤其是那些花卉作品,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
以上几位摄影师,他们的作品和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自由,他们把所想所念不受约束地通过镜头展现在自己的影像中。
之前有一位老师讲过,摄影就是要“玩儿起来”。我所理解的“玩儿”,就是内心要自由。此外,很多摄影艺术家,像尤金·史密斯、亨利·布列松、薇薇安·迈尔,等等,他们的照片也会给我以不同纬度上的启发。
我一直非常热爱电影,电影里的镜头、色调、构图等多种元素,也会给摄影带来诸多帮助和启发,同时我也从电影中熟知了一些摄影大师,像把色彩用得浓艳强烈的蜷川实花、镜头扑朔诡谲的杜可风、风格干净清冽的泷本干也等。
还有就是从画家身上汲取灵感,像雷诺阿、梵高、卡拉瓦乔、安格尔、霍普,还有充满浓郁个人情感色彩的蒙克、弗里达,他们的画作和经历都给人很多启迪。
即使看起来简单的小场景,也要经过精心的布置,比如,要简洁,不要有不合时宜的穿帮的杂物,注意床单颜色的选择、服饰的选择、道具的准备,考虑光线的明暗对比,等等。
室内私房拍摄大都会利用窗光,但是在光线不佳或者追求某种效果的时候,我会用闪光灯或影视灯补光,有时也会用灯光模拟自然光。
我有很多的窗帘,棉的、纱的、绒的、蕾丝的、流苏的;厚的、薄的、透光的、不透光的;白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橙色,等等,我会利用它们去调节光线甚至影响颜色。但至今还没用过百叶窗,这是之前装修时欠考虑的一个地方。
为了表现唯美朦胧感,我在拍摄中运用过柔光镜、各种颜色和材质的纱、丝巾,除此之外,还用过各种透光透明的塑料材质,像塑料袋、玻璃纸、打印机用完的废弃色带,等等,以及场景中存在的遮挡物,取景构图的时候无意中遮挡一点镜头,也会产生朦胧感。
一般来说,质地柔软轻薄的服饰是私房写真的首选,比如雪纺、蚕丝、醋酸面料,或者比较薄的棉麻,但实际上又不拘泥于这些,偏厚重的质地也可以,比如毛绒或者稍显慵懒的针织衫,具体还是要看如何搭配。
对于颜色,更加没有禁忌,无论黑白还是大红大绿,无论是清淡还是浓郁,对我来说都好看。但为了比较好驾驭,纯色是首选,以及无论深浅,颜色一定要鲜明,还要考虑是否适合被拍摄者的肤色以及选择的场景。
关于款式,如果是内衣或睡衣,偏法式一点会相对洋气,法式内衣肩带比较细,不会显得粗笨,那种细细的在肌肤上的勒痕也很好看。或者是像束胸衣那种后背包裹面积很大的也好看,比较能修饰身体线条。如果是吊带或衣裙,就越简洁越好驾驭,主题也会更鲜明。作为尝试,我会在创作中运用更多类型的服装,甚至不是服装,比如一块纱或者一条围巾。
无叙述性肢体
人们总能从肢体语言中得到信息,但有些也许是误判。在我这里,“无叙述性肢体”仅仅代表人的体态,表现这种体态天然具备的有关美的特质,是一个摄影师非做不可的。
无论是记录真实还是勾勒理想,要以怎样的心态和理念进行摄影创作才是关键。抛开一切话题和解释,私房摄影只有美与不美。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Mok的照片会大为震撼,她的作品也许不能简单地归为“私房摄影”,因为她加入的元素更多,不是单一展现,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少女画像”。但就是美,美得纯粹。
私房拍摄很需要状态自然,或者要无限接近自然。它不像形象照或商业片,需要摆出一些pose、做出一些表情去刻意呈现什么,摄影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被拍摄者放松下来。有些人可能想要在镜头前表现得更性感柔媚,在不放松的状态下摆出某些姿态反而会弄巧成拙,显得扭捏或流于做作,也很容易打破氛围感。
女性的每一寸肌肤都是柔软所在,当褪去衣衫,露出一段肩颈、一截锁骨的时候,就已经很性感很美好了。身处光影之中,每一个自然的举手投足,比如嗅一下捧着的花朵,微微屈膝,轻轻侧头,提一下裙摆,等等,都有助于美的展现,姿态上只需做些修饰性的调整就可以了。
创作时,我经常会有意不按所谓的“正确曝光”去拍摄。
现实生活中,一切故事都极有可能发生在很暗或者很亮的光线下——背光的角落里,正午强烈的阳光下,甚至是扑朔迷离的梦境中。不一定把每一种情况都呈现,但确实没必要为了追求绝对正确而放弃一些尝试,包括在画面颜色上做一些尝试,比如相机的偏色和白平衡设置成极端的阈值,或者在灯上蒙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色片之类,让画面直接光怪陆离起来。
画面的模糊感也是尝试的一部分,摇晃、移动或者旋转镜头,尤其在早期,我对这些小手段很是欲罢不能。对我来说,一切的尝试都很重要。
镜像是为了营造画中画的层次感,是丰富画面的一个元素。
现在许多人在美颜相机和各种滤镜里越来越不认识自己。我遇到过一些客人,在看到自己原片的时候很讶异,甚至欲哭无泪地发问“我怎么长这个样子”,她们完全不接受镜头里毫无滤镜的自己。
但在我看来她们真的很好看,有特点,辨识度高,年轻,活力四射,这些美好的特质呈现在镜头里是很可贵的。虽然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但最终对自己容貌的认可却可能不是源于那个真实呈现的镜像。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凡有光之处就一定有影子。影子或者阴影,其实也是一种美好。
影子和阴影,证明了物体的真实性,证明着时间的流逝,证明着光的存在。光影交错总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或浮光掠影的飘渺轻盈,或流光溢彩的眩目斑斓。影子的存在总能让光显得更有生命力,放在摄影中,会让画面的构成更生动立体,或者显得有趣,或者藏着神秘。
花朵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符号,无用,却十万分的美好。
每一种花都是一个美的方程式,花的颜色、气息、姿态,花瓣的排列组合,都令人着迷。一朵花就像一个小宇宙,释放出的美是刹那的,这种能量看似短暂,但大自然中的每一朵花都是被延续而来。
之前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花热烈燃烧着的是情欲”,在我看来还有坚韧的自由和生命的不羁。花和人体,都是自然中的客体。如果我们能欣赏花的美,也一定可以欣赏人体之美。
单纯用照片去表现情绪还是很难的。
情绪从发生到最终的结果是有过程的,是心理层面活动的状态,我觉得图片很难描述这种过程。如果仅仅是喜怒哀乐,那只是表情而已。情绪片实际上是氛围的营造,我能够做的就是将身体安置于某种氛围里,让人和环境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一些东西。
我的作品风格并不十分鲜明或者独特,很多都是带着实验的性质去拍摄,所呈现的效果有些我很喜欢,有些不大喜欢。我希望自己可以再努力些,从细微处去尝试和摸索一些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