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李佳桓
Q:介绍一下你自己吧,讲讲你的故事。你是如何拿起相机,又是如何开始胶片摄影的?
A:我接触摄影是在2013年,大学一年级。第一台相机是接手父亲的Canon 5D Mark III,有了相机后,我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每周末都会参加社团活动,拍摄一些花花草草和街头影像。早期社交媒体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我经常泡在蜂鸟论坛和摄影无忌论坛,跟着论坛里的摄影大神学习基础知识。后来,我从一位影友手里买了一台佳能AE-1,这才真正开启了我的胶片摄影之路。

李佳桓
外企搬砖人,独立摄影师。
小红书@Photographer-Lee
Q:你喜欢什么风格的人像摄影?
A:我的摄影创作深受日本昭和时期写真美学的影响,特别是筱山纪信的《少女馆》。他的作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还对日本乃至全球的当代摄影理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影像革新的年代,以筱山纪信为代表的摄影师群体,重新定义了“写真”的概念——从单纯的记录媒介,提升为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突破传统审美框架的创作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摄影的视觉表达。
Q:你现在用的哪款胶片相机,搭配什么镜头和胶卷?
A:我的主力胶片设备是康泰时645中画幅相机系统,搭配蔡司80mm F/2标准镜头。这套组合最吸引我的是它在中画幅领域罕见的自动对焦能力,这对于提高拍摄效率和精准度很有帮助。配合1/4000秒的最高快门速度,让我在户外强光环境下依然可以自如地使用F/2大光圈拍摄,实现理想的景深效果。80mm这个焦段在645相机上等效135全画幅相机的标准视角,配合蔡司标志性的色彩表现和柔美的焦外成像,特别适合拍摄肖像和半身人像。我经常会把这支镜头转接到FUJI GFX系统上使用,在数码相机上这支镜头的表现也很出色。
胶卷方面我主要使用柯达Portra400。作为柯达仍在量产的专业负片,它具有可靠的品质稳定性,400度的感光度也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灵活性。它的肤色还原特别出色,影调层次丰富,后期扫描时能保留足够的调整空间。这套器材组合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同时,也兼顾了实际拍摄的便利性。




Q:谈一谈这组胶片写真吧,介绍下你的创作理念与拍摄细节。
A:我的这组创作以“生命力”和“破碎感的美”为灵感和主基调。在服装搭配和妆面处理上,没有选择新锐时尚的风格,而是回归“写真”中的“真”——女孩身着设计简约的礼服,在充满年代感的上海小洋房环境中进行拍摄,我想要展现出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那种脆弱却又顽强的美感。
白色短裙这组主要利用窗户透进的自然光拍摄,更多选择了顺光和侧光角度表现人物。深色的背景和真实的环境光,很好地衬托出了女孩的情绪和神态。蓝色纱裙这组,我想要营造出阴天般柔和的光线氛围,于是使用智云X100补光灯打到墙上,通过漫反射照亮人物。阁楼上白色婚纱这组则更多想要一种明快、梦幻的高调氛围,此外利用镜子、光斑等营造出光影反差。
使用康泰时645相机拍摄时,我习惯将曝光补偿设置为+0.7至+1档,尽量顺光拍摄。在光比不大或室内环境中,我会使用AV档拍摄,此时只需通过调整光圈来控制景深,其他参数交由相机测光系统计算。极个别情况下,我会用测光表或数码相机辅助测光。使用机顶闪光灯时,我会选择康泰时原厂闪光灯,采用TTL模式。
Q:在数码时代,你为什么选择重拾胶片摄影?这种低容错率且不可修改的特性对你的创作意味着什么?
A:在胶片时代,摄影师有着更为严格的训练,精确的曝光、严谨的构图和色彩控制,每个环节都要精确无误。而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都买得起相机,摄影似乎变成了一场“快门狂欢”,人们不断变换姿态和角度咔咔连拍,后期再通过PS或AI筛选修饰。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业化流程中,我们或许已经遗忘了摄影最本真的意义。对我而言,胶片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创作态度。银盐反应带来的色彩和质感是数字技术难以模拟的。早期我也学习过暗房技术,这一系列过程让我着迷——从拍摄到冲洗、放大,最终得到实体照片,充满仪式感。返璞归真,重拾胶片,我希望自己在每次按下快门前都多加思考,更专注和投入。这种回归本质的创作方式,反而成就了数码时代难得的影像真诚。





Q:中画幅胶片的优势有哪些?
A:在画质上,中画幅胶片有更大的成像面积,如645画幅(56×42mm)是135画幅(24×36mm)的2.7倍,放大相同尺寸时,中画幅的画质更细腻,细节更丰富。画幅具有多样性,通常135相机能拍摄全画幅24×36mm或半格18×24mm,而120相机可拍摄645、6×6、6×7、6×9,甚至6×17宽幅,提供了更多构图可能。中画幅能带来更浅的景深效果,相同光圈下,中画幅的景深范围更小,虚化更柔和,例如80mm f/2.8中画幅镜头等效135系统45mm f/1.4拍摄的效果。
Q:你希望通过镜头传递什么?或者说,你认为优秀的人像写真应该蕴含哪些要素?
A:我认为真正出色的人像作品应当超越外表,触及被摄者的内在状态。我喜欢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瞬间,眼神的游离、手指的紧绷、嘴角的微妙颤动,这些细微处往往比完美的姿态更有力量,更能感染人。还有就是用光,根据不同主题选择恰当的光线表现形式,无论是伦勃朗光的戏剧性、蝴蝶光的典雅,还是剪影带来的神秘隐喻,用得好就能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通过细节引发观者想象与共情,是人像摄影最动人的力量所在,可以借由环境、服饰或肢体语言暗示出人物背后的故事,就像一棵古树下的老人布满皱褶的手,可能比正面标准肖像更能诉说出人物沧桑的一生。
Q:你在摄影上的养分都来自于哪?一路以来,受到过哪些艺术家的影响,有过怎样的成长或变化?
A:来自多元的艺术滋养。我早期深受筱山纪信的写真美学和王家卫电影的视觉语言的影响,大学时期经常跑去蹭隔壁美院同学的摄影课,和他们的交流也让我真正接触到了摄影理论与暗房工艺,这些经历奠定了我的审美基础。毕业后虽因工作原因暂停创作,但重拾相机后,我经常利用周末给新人拍摄婚礼,也是对自己纪实能力和美学理念的一种实践。当然,我从观念到技术上也一直在学习和更新。就像近期我一直在看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他的“非决定性瞬间”理论给了我重要启示——与布列松追求的完美瞬间不同,弗兰克用看似随意的镜头捕捉生活本真。这种打破构图桎梏、直指事物本质的纪实理念,正逐渐融入我的婚礼拍摄。





Q:对于也想要尝试胶片摄影的人,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A:尝试胶片拍摄前要学会接受胶片不完美:漏光、偏色、颗粒都可能成为独特美感。慢即是快:单卷成本≈4杯“霸王茶姬”的价格,迫使你学会每张都值得。胶片≠复古,现代胶片也可以拍出锐利的影像。拍胶片前期不要盲目的追求名贵的老镜头,镜头影响远小于胶片选择和冲扫,关于过期卷必翻车这一说法其实也不全对,妥善保存的过期卷可能有惊喜。
给胶片摄影初学者的实用建议
1.心态调整
·拥抱不完美:漏光、偏色、颗粒等“缺陷”都可能成为独特的视觉语言
·慢即是快:单卷成本约等于4杯奶茶或咖啡的价格,迫使你珍惜每次按下快门的机会
2.认知误区
·胶片≠复古滤镜:现代胶片配合专业冲扫同样能获得锐利细腻的影像
·贵≠好:不必盲目追求昂贵的老镜头,胶片选择和冲扫质量对成像影响更大
·过期胶卷≠翻车:妥善保存的过期卷可能带来意外惊喜,并非必然翻车
